太陽出來了
只要是晴天
任何地方應都可看到太陽
尤其是古時候
沒有高樓大廈的遮擋
任何人所見的太陽都是同一個
他移動的位置也都是同時
或許早期的認知有所爭議
到底有幾個太陽?
經過人們長期的觀察求證後
人們接受了我們每天所見的是同一個太陽
但
後來越觀察越覺得
天上的星星其實幾乎都是能自行發光的太陽(恆星)
只是距離很遙遠
只能見到一小點
我們每天見到的太陽
都是從同一地方出來
同一地方下去
但長期觀察的人會發現
日出日落的地方是會隨著季節而有不同的
而且是會很有規律的循環
反過來說
當古人長期觀察 日(太陽) 移動位置的變化時
發現了它的變化非常的規律時
於是定出了
時
日
季
年
的循環
同時也觀察月亮
運行的規律而定出了
月
週
的循環
觀察大自然運作後也創造出文字
年 = 秊 (同年字)
(禾字旁表示作物 與氣候有關)
季
(季由禾與子組成 是作物生長循環的代表)
實際觀察點可依日出或日落點位置的循環規律
(夏至點偏北、冬至點偏南、兩點連線之中點即為春分、秋分點)
月
(與月形變化有關)
星期 (週)
(月圓月缺時,可明顯將每月一分為二)
上半月的半圓月叫上弦月,下半月的半圓月叫下弦月
(此時目視即可將每月的循環規律明確分為四小週期即為星期也稱為週)
日
(與日移動軌跡有關)
時
(與日移動軌跡紀錄有關)
刻
(與鐘面刻度有關,將圓形面再細分四等分割,作刻度記號)
分
(將鐘面圓形面先四等分割成為刻,再細分即為分)
人們將 日 月 的不同規律結合
所找到的規律
再給以更細的分割
就是現在 年 季 月 週 日 時 刻 分 的依據法則
科技時代的社會
為了需要
也不斷地更細膩的分割分
除了分之下的秒外
還有
毫秒
微秒
奈米技術時代來臨了
可能奈秒也出現了
各位有沒有注意到
秒也是禾字邊又加了一個少字
是有何意義呢
想想看!
文字解析非常有趣
大自然觀察更有趣
人們自古以來就是在長期觀察自然
才有今天的進步
古人 閒 來無事
成天就只會聊天
天有什麼好聊呢?
天上的話題可多呢?
而且人們是共戴一片天
對象也會是同一個
想想看!
當找不到 閒聊 的題材時
就會無聊
閒字是由門和月組成
聊是由耳和卯組成
他們又有何意義呢?
想想看!
它會陸續出現在我的部落格的其它篇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