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 vs.理解
記憶能力
是
與生俱有的本能
學習過程中
也常因為了幫助記憶
而想盡辦法
舉例來說
每年年底都會收到農民曆
農民曆很重要的一個內容
就是
除了一年有12個月(陽曆)外
又將一年分為24節氣
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
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光這24節氣
前人為了幫助記憶
編了很多種 24節氣歌謠
讓後人背誦
例如
春雨驚春清穀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 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來八廿三。
這當然是一種幫助記憶不錯的方式
但是
如果改用理解的方式
從觀察自然(太陽、氣候、、) 變化
去認識24節氣
根本就不用靠背誦
而且很輕鬆的將其
與生活作息互相連結
或許我們常常為了幫助小孩應付課業
而想盡辦法
讓小孩學習記憶術
教小孩記一些口訣
要小孩把公式等背起來
那是沒有實質的意義
只能說是應付短暫的考試而已
每當有新家長來訪時
我通常都會提及
大人們以前
一定背過的公式
例如:
三角形的面積公式是什麼?
有些家長還可以回答:
三角形的面積 等於 底乘以高除以二
接下來,再問:
為什麼要除以二?
很多人是無法說出來的
雖說記得公式
但也不一定會算小孩子現在的問題
如果只會熟背公式
基礎觀念若還是不清楚
是無法往下延伸
更不用說是變化題了
理解公式
弄清基礎觀念
才是
學習的重點
當然並不是
只有數學這一門學科
幾乎所有的學習
都好像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