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 vs.理解

 

記憶能力

與生俱有的本能

 

學習過程中

也常因為了幫助記憶

而想盡辦法

 

舉例來說

每年年底都會收到農民曆

 

農民曆很重要的一個內容

就是

除了一年有12個月(陽曆)外

又將一年分為24節氣

 

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

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光這24節氣

 

前人為了幫助記憶

編了很多種 24節氣歌謠

讓後人背誦

 

例如

春雨驚春清穀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 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來八廿三。

 

這當然是一種幫助記憶不錯的方式

 

但是

如果改用理解的方式

從觀察自然(太陽、氣候、、) 變化

去認識24節氣

 

根本就不用靠背誦

而且很輕鬆的將其

與生活作息互相連結

 

或許我們常常為了幫助小孩應付課業

 

而想盡辦法

 

讓小孩學習記憶術

教小孩記一些口訣

要小孩把公式等背起來

 

那是沒有實質的意義

只能說是應付短暫的考試而已

 

每當有新家長來訪時

我通常都會提及

大人們以前

一定背過的公式

 

例如:

三角形的面積公式是什麼?

 

有些家長還可以回答:

三角形的面積 等於 乘以除以

 

接下來,再問:

為什麼要除以二?

 

很多人是無法說出來的

 

雖說記得公式

但也不一定會算小孩子現在的問題

 

如果只會熟背公式

基礎觀念若還是不清楚

 

是無法往下延伸

更不用說是變化題了

 

理解公式

弄清基礎觀念

才是

學習的重點

 

當然並不是

只有數學這一門學科

幾乎所有的學習

都好像是如此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pm58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